服务QQ:110522670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储量“能供全球使用上千年”的日本南鸟岛稀土要开采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8-08 浏览次数:33

上个月,多家日本主流媒体报道的一则消息在全球资源领域引发关注: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将于2026年1月在南鸟岛海域启动稀土试采。据称,该计划若成功,将成为全球首例深海稀土开采作业。


这一计划看似是日本在稀土资源领域的重大突破,实则背后充满挑战,其商业前景并不乐观。


回溯往昔,大约在2012~2013年,日本东京大学和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在南鸟岛附近的日本专属经济区进行海底地质调查时,有了惊人发现。他们在水深约5600~5800米的深海海底泥层中,探测到含有异常高浓度稀土元素的沉积物。当时初步估算,这片区域的稀土储量可能极其巨大。2013年,研究团队在《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论文,估算该区域约1平方公里的富集区就含有约160万吨稀土氧化物,进一步推测整个南鸟岛周边约2500平方公里的区域,潜在储量可能高达680万吨甚至更多——最乐观的估算是40亿吨。按照当时全球每年10万~15万吨左右的消耗量计算,有媒体惊叹,这一矿源能供全球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然而,当时就有业内人士指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发现”到“能开采利用”中间隔着重重困难。


如今,日本再次推进南鸟岛稀土开采计划。此次将利用地球深部探测船“地球号”,从海平面下5500米处回收含有稀土的泥土。


从技术层面来看,此次开采难度极大。5500米的深海,水压高达550个大气压,这对开采设备的抗压性提出了极高要求。日本曾于2022年8~9月在茨城县近海约2500米深的海底成功进行过类似技术的试采,但2500米与5500米完全是两个概念。这次要将被称为“扬泥管”的管道从“地球号”放下至海底,通过抽吸方式采集海底泥浆,管道需承受巨大压力,任何细微的结构问题都可能导致管道破裂,使整个开采作业功亏一篑。


而且,南鸟岛海域的海况复杂,该区域正对着夏秋高发台风路径,遇上十几米到几十米的浪高,无论多大吨位的船只都可能剧烈漂移,作业被迫中断甚至有倾覆风险,严重影响稳定生产周期。


开采成本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此次试采活动将在南鸟岛周边100至150公里的海域展开,包含管道升降等作业,总耗时约为三周,预计采集约35吨泥浆,由“地球号”运回日本本土。据估算,每吨泥浆可提取约2公斤稀土。但前期仅管道等物资调配费用就约为120亿日元(约合8300万美元)。这意味着,仅从此次试采的投入产出比来看,成本高得惊人。


若要实现商业化大规模开采,后续设备投入、运输成本、人力成本等将是一笔天文数字。南鸟岛与东京直线距离1900公里,依当前运营方案,每次运输泥浆费用高昂,物流链条一长,单吨稀土背后的实际市场成本也进一步拉高,这对日本工业体系将形成明显压力。


从提炼环节来看,深海泥水含水率超过九成,仅初步脱水过程耗能就能吞掉总产值的60%,远超陆地同行。日本还必须增加一套针对钍元素的核污染处理流程,从提炼分离、工厂安全到最终废弃物管理,整个产业链在环保与辐射防护方面的投入都不可回避。与中国主流的“二氧化硒水热固化”路线相比,日本传统的溶剂萃取法步骤繁琐,还需多级隔离,能耗高出17倍,生产成本极其高昂。


由于上述的高昂成本,即便日本从南鸟岛海域成功开采并提炼出稀土,在后续的市场竞争中也将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在全球稀土生产中占据大半份额,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成熟的技术,在成本控制和产品质量上具有明显优势。全球92%的精炼产能掌握在中国手中,日本在稀土精炼技术方面与中国存在较大差距,其实验室里的提纯技术难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此外,全球稀土市场并非只有日本这一个新进入者,澳大利亚、越南、巴西、加拿大等国也在积极布局稀土产业,未来市场竞争将异常激烈。


综上所述,日本南鸟岛海域稀土开采项目虽然吸引了全球目光,但其商业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在技术、成本、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下,短期内实现盈利并对全球稀土市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一项目更多地显示出日本在资源战略上的一种尝试,距离真正的商业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