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一些“中"字头企业还不知道稀土为何物,包钢稀土在行业内还拥有绝对
的话语权。但当中国铝业公司、中国五矿集团、中国有色矿业集团等央企进入后,形势
正在逆转。
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企业包钢稀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4月8日在
北京成立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的仪式上,他们甚至没有权利坐在最前排。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副部长等官员和协会领导坐在主席台上,坐在会场前排的都
是中国铝业公司、中国五矿集团、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中国钢研集团等“中”字头央
企。如果不是这些央企最近几年进入稀土行业,前排坐着的应该是包钢稀土。几年前,
包钢稀土在行业里还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一些“中“字头企业甚至还不知道稀土为何
物。
短短几年时间,几家央企利用资本、政策优势,在稀土行业攻城略地,实力迅速增
强,让这家企业不得不面对多家央企的竞争。
过去几年,包钢稀土因股价大幅飙升创造了股市的神话,一度成为中国股市第一牛
股。可是投资者最近发现,经过去年的价格动荡,包钢稀土对稀土价格的控制力并没有
想象中那么强。
到南方扩张受阻
稀土原本是一个小行业,在2009年以前全行业的产值也不足200亿元,但是伴随稀
土价格数倍的暴涨,全行业的产值迅速攀升。一些地方政府开始规划千亿稀土产业,部
分地区甚至描述了万亿产业蓝图。
这迅速吸引中铝、五矿等大型央企不同程度地介入,虽然五矿从2003年就开始介
入,但是真正大规模在稀土领域投资也只是在最近三四年时间。
“我们只能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利用好自己的资源优势,否则我们在众
多央企大集团介入稀土行业后,我们的地位是得不到保障的。”包钢稀土一位参会高层
说,“凡是带‘中国’两个字的企业都坐在前面,我们不能没有紧迫感,没有压力,央
企的介入,它们的政策,它们的实力,它们所能取到的支持,有些我们是没有的。”
央企进入稀土行业选择了价值更大的中重稀土,尽管如此,同样对包钢稀土构成了
威胁。一家大型央企内部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公司曾经希望并购包钢稀土,但是地方政
府并不愿意放。
包钢稀土的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占据全国稀土产量绝大部分,母公司包钢集团拥有
世界第一大稀土矿——白云鄂博稀土矿,资源储量占全国储量的 83%,占世界储量的
38%。稀土最近两年是包钢集团最大的利润来源,直接补贴了陷入困境中的钢铁主业,
同时也是地方财政和税收最大的来源。
不过,由于其资源主要是轻稀土,价格相对于南方的中重稀土低廉得多,总产值也
小得许多。
为了规避被央企吞并,按照内蒙古自治区的规划,由包钢集团牵头,联合甘肃稀土
集团公司,吸收四川、江西、山东等地骨干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包钢稀土高层透露,包钢稀土甚至希望到南方中重稀土市场进行兼并重组,但是来
自央企和南方几大稀土企业的阻力令其难以逾越。
业绩增长“靠天吃饭”
某种程度而言,包钢稀土是一家“靠天吃饭”的企业。
如果不是最近几年稀土价格大幅上涨,包钢稀土仍然只是股市中不起眼的一家盈利
能力差的上市公司。
包钢稀土1997年上市至2009年12年间的年报统计显示,其年度业绩只有4次实现
正增长,其他利润全部为负增长。从2010年开始,受价格上涨影响,这家公司的销售
收入和利润才开始大幅度上涨。
2010年,包钢稀土实现营业收入52.58亿元,同比增加102.78%;实现归属上市公
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7.46 亿元,同比增加5824.26%。
2011年是有史以来稀土价格涨幅最大的一年,当年包钢稀土实现营业收入115.28
亿元,同比增长119.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4.78亿元,同比增长363.3%。
两年前的2009年,这家公司营业收入还只有25.93亿元,净利润更是只有微薄的
1300万元。然而,两年后,这家公司的产品结构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分析师将盈利
增长主要归咎于稀土价格上涨。
稀土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去年以来对稀土行业实行了大规模的调控,一方面
掀起了环保风暴,另一方面进行大规模整合。
然而,去年第四季度价格的大幅下滑,也让包钢稀土倍感手足无措。四季度稀土产
品销量锐减,单季度收入环比下降65.02%,净利润环比大幅减少69.72%,导致公司全
年业绩低于预期。
更多的挑战在今年。由于包钢稀土上市公司并没有资源,资源全部掌控在集团手
中,所以从今年开始,包钢稀土将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过往的优势荡然无存——公司
与包钢集团签订的稀土矿浆供应合同已于去年到期,新供应合同稀土矿浆价格将以市场
均价为基础,公司原料固定价格时代宣告结束。
国都证券分析师肖世俊认为,2012 年公司从包钢集团采购的强磁中矿、强磁尾矿
和磁矿三种矿浆的不含税价格相对 2011 年提高约1200%,预计将增加公司采购成本约
4.8亿元。
另外,从2011年4月1日起,包钢集团开始向包钢稀土转收60元/吨的稀土资源税。
以包钢集团1200万吨的采矿石量计算,肖世俊预计2012年将向包钢稀土转收稀土资源
税约 8.4亿元,相对2011年增加1.9亿元。
他认为,原料成本大幅提升,将削弱包钢稀土的原料价格优势。
环保的软肋
说包钢稀土“靠天吃饭”,重要依据之一是,包钢稀土的环保较差。
截至目前,包钢稀土仍然没有通过环保审查。去年年底环保部公布第一批符合环保
要求的稀土企业名单时,包钢稀土就落榜,而4月5日环保部发布《关于基本符合环保要
求的第二批稀土企业名单的公示》时,包钢稀土再次落榜。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已经通过环保审查的企业规模都小于包钢稀土,许多甚至是民
营企业。
不符合环保要求,就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同时也无法获取出口配额。
出口配额对于包钢稀土至关重要,因为其产量几乎每年都超过国家指令性计划,需
要通过出口消化一部分产量。
商务部此前公布的2012年第一批稀土出口配额,只下达给符合2012年稀土出口配
额申领条件的企业,共计11家企业获得首批出口配额,包括7家通过环保核查的生产企
业、4家流通企业。由于环保尚未达标,首批获得配额的企业中并没有包钢稀土。
对于这些待审企业,商务部曾通知称,“企业如在2012年7月底前通过环境保护部
的环保核查,我部将即时下达配额;如2012年7月底前仍未通过环境保护部的环保核
查,我部将不再对其下达出口配额,所余配额另行分配。”
这也意味着,如果7月底前仍未通过环境保护部的环保核查,包钢稀土今年将丧失
出口权。
稀土国贸难以稳定价格
对于包钢稀土来说,另一大挑战是其对北方轻稀土的价格控制能力被质疑。
“稀土价格高和低是一个市场行为,虽然包钢稀土成立了国贸公司,说是蓄水池,
但是包钢稀土是没有能力来稳定价格的。”包钢稀土国贸公司一位高层意识到。
在2008年12月,包钢稀土组建了内蒙古包钢稀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并控股
55%。国贸公司成立后,公司将易货贸易措施作出调整,改为直接销售碳酸稀土;以公
司碳酸稀土为原料的企业生产的全部稀土分离产品及金属由国贸公司统一收购,统一销
售,从而进一步控制北方稀土产品的销售。
外界也因此认为包钢稀土通过组建国贸公司能够很好地稳定和控制北方稀土的价
格,但是经过去年的大起大落证明这种控制力很弱。
去年上半年稀土价格大幅上涨,7月份以后开始大幅回落,包钢稀土去年下半年曾
经试图通过收储、停产等多种途径稳定价格,但是最后未能实现。
在停产一个多月之后,去年12月初,尽管下游市场需求、价格仍处于低迷状态,但
包钢稀土还是全面复产。
包钢稀土国贸公司上述高层称,包钢稀土国贸公司能够一定程度上稳定价格的前提
是国家指令性计划,如果生产完全放开,更无法稳定价格。
即便是拥有指令性计划,一方面包钢稀土自身也在超指令性计划生产稀土,同时非
法稀土矿的产量在北方稀土市场更是占据半壁江山,让包钢稀土难以控制价格。
去年,内蒙古自治区可统计的稀土矿产品高达11.92万吨,这还不包括滥采滥挖的
小矿,而国土资源部去年给全国轻稀土的指令性计划只有8.04万吨,中重稀土1.34万
吨,也就是说,内蒙古的轻稀土产量大大超过指令性计划。
5月 17日,商务部发布《关于补充下达 2012年第一批稀土出口配额的通知》,包
钢稀土等 7家企业由于在此前两轮的环保核查中皆落选,因此依然处于待定状态。
对此,包钢稀土称是因为国家给了包钢稀土战略储备。不过,这家公司无法否认的
是,在利润刺激下,连其自身也都在超计划生产,更何况是那些私营小矿山,两方面产
能和产量的失控,让包钢稀土国贸公司对稀土价格的控制力显得非常苍白。
向下游延伸
仅仅依靠资源和中游冶炼加工业务,包钢稀土很难冲破瓶颈。
从去年开始,这家公司开始加大对深加工领域的投资,主要是五大功能材料产业。
去年,包钢稀土完成了5000 吨稀土抛光材料扩建(搬迁)项目,启动了 1.5万吨磁性
材料二期工程,与安徽大地熊公司合作建设了年产 4000 吨稀土永磁合金项目。
4月19日,包钢稀土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现金方式出资8750万元,在江苏靖江发
起设立包钢天彩(靖江)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包钢天彩”),建设年产4000吨节能
灯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项目。投资完成后,包钢稀土将持有包钢天彩 35%的股权。
包钢稀土还称,除了发光材料,公司在催化材料及稀土合金方面的发展,也取得积
极进展,与合作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不过也有人质疑我们向下游做深加工业务,说你做矿和做冶炼的就不应该做下
游,你们都做了,我们还做什么?也有人说,你们不能靠天吃饭,资源早晚没了,为什
么不发展深加工。所以,从公司长远发展角度看,必须发展深加工业务,以后资产增值
空间也较大。”包钢稀土一位高层告诉本刊记者。